工業革命以來,紡織產業作為工業發展的代表,相關產業鏈遵循著從歐洲,到美國,到日韓,再到亞洲四小龍,至后來到中國,目前到東南亞的路線一路流轉。
產業鏈轉移的背后,有政策推動,但更多的是經濟規律、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,后發國家通過紡織行業積累的第一桶金發家,逐漸開始發展其他行業。
但美國近期的種種動作似乎表明,他們打算重建已經被他們基本淘汰了的紡織產業鏈。
美國真能重建紡織產業鏈嗎?
那么問題來了,美國真能在美國重建紡織產業鏈?
第一就是人工成本,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,人工占據了紡織產業中的大頭,美國的人工成本比起越南翻了數倍不止,疊加近兩年的大通脹,想要招到工人,起碼要讓工人做這些工作的時候能養活自己,但給工人這么高的工資,一件衣服要賣多少錢企業才能賺錢?
第二是工人素質,作為一個發達國家,美國的文盲率甚至超過了20%,哪怕紡織服裝產業對工人的要求相對沒有那么高,但也需要基礎的培訓,還需要工人吃苦耐勞,這同樣也是一個大問題。
第三是時間,哪怕是最基礎的紡織產業鏈,重建起來花費的時間也是以年來計算的。可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型商超囤貨周期一般在30-40天,按照美國如今的關稅,全球基本沒有一個國家能給他大規模供貨,眾所周知商品不是貨架中自動長出來的,等一兩個月以后商品賣完了以后,民眾該怎么保持正常的生活?
第四是利率,在美國之前一系列的加息動作下,美國國債的無風險利率已經接近5%,等于一個工廠利潤在5%以下就完全沒有生存空間,如果想要正常經營下去,那利潤率則要更高,這點紡織人最有發言權,現在的紡織行業哪有這么高的利潤?
因此,哪怕美國真的有這個心重建紡織產業鏈,但客觀條件也不允許。更可能的是最后演變成一地雞毛。
聲明:本文的內容整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;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,聯系刪除。